楼主: 江清月近人

[汇编] 《百家讲坛》 精彩解读“一代词宗”李清照 主讲:康震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康震:

  可是我们说啊,即便他们计划得再周详,胆子再大,那些文物也没能够保住。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她不是等着第二年开春才运这些东西吗,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十二月,处在动荡时局中的青州突然发生兵变,青州的郡守被叛军所杀。

  “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金石录后序》

  这是李清照的记载,就是我们原来计划好第二年开春要运送的那十来间屋子里边的所有的文物,全都化为灰烬,一把火全烧完了。那么她没有能够挽救这十几间大屋里边所藏的文物,但是李清照还是拼着命抢出了一些非常珍稀的字帖以及相关的一些文物。这个赵明诚有详尽的记载。

  你注意到了没有,他们夫妻不但文物的保护意识很强,而且他们有很强烈的档案意识,就是对于这个文物的命运、文物的经历,他们都详细地记载。当然有些记载由于年代久远,可能散遗了、散失了,但是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点点,我们就能充分地感觉到他们对于自己这个文物的挚爱,和强烈的责任心。

  赵明诚在蔡襄《赵氏神妙帖》跋当中说,这本《神妙帖》字帖是当初自己在东京的时候花了二十万买的,那么兵变发生之后,青州家中所有的物品包括文物全都荡然无存,只有我的老妻独自携带着这幅字画逃了出来,她刚刚逃出来乘船南下过镇江的时候,又遇到强盗抢掠,她依然怀抱着这幅字帖,躲过了强盗的抢掠。所以他说,这幅字帖能够保存下来,真是皇天护佑,那真是神妙。他讲的是神妙帖的遭遇经历,但是由神妙帖我们能看得出来,李清照当时的处境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她虽然没有能够把所有的文物保护下来,但尽到一个弱女子所能尽到的最大的能力保存了一些文物。

  画外音:

  历经劫难,李清照终于赶到了江宁,与丈夫赵明诚重新团聚了。而此时,刚刚成立的南宋政权急于用人,任命赵明诚担任了江宁知府。江宁,又名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此时正处在与金军隔江对峙的战线前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那么,在当时这样一种很危难的时局下,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是否与在青州、莱州和淄州的时候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呢?

  康震: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赵明诚在淄州做知州的时候他不就是到处寻访字画儿吗,你想现在都什么节骨眼上了,朝廷都让你做江宁知府,那不是一般的期许,他这个注意力就是还是永远地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边。说来其实非常可笑,想当初年轻的时候没钱,我们讲过他跟李清照到当铺里边把自己的衣服典当掉,然后呢,买这个字画,有一次碰到一幅很好的字画买不起嘛,看了两个晚上又给人家还了,这是年轻的时候。到了后来做了官有了俸禄了,就把这个俸禄除了吃饭、穿衣服必须之外,全部都用来买了文物。现在不一样了,东南重镇的郡守,四品大员,可能有点儿不太想花钱了,有时候啊就仗着自己是高官,文物收藏界的大腕儿,老着脸皮呀,就把一些字画留下来了。他有一个表亲的儿子叫谢伋,这谢伋手中有一幅画儿,叫《萧翼赚兰亭图》,写的是当时这个萧翼怎么从朋友的手中把《兰亭集序》这个字给骗出来的,就是画的是这个故事。谢伋人家带着这个图路过江宁,给他看,一起欣赏,他可能就给人家说这个太好了,留在家里头我好好欣赏欣赏,一留二留三留的,留得就没回音了。他原来的好习惯是在家里看上两个晚上,实在没钱,第二天赶紧还,现在好家伙,他是江宁知府,你能到他们家说是你看完了没有,我明天还要回家呢,你给我带上。就留下来了,这是赵明诚。

  那么李清照呢?是不是还是一边烹茶,一边欣赏字画呢,还是不是保持着以前那样一种很清淡的、很高雅的生活状态呢?我们说显然不是。其实啊,就在这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边,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首先是国都被攻破。第二,国家灭亡。第三,他们在青州的文物全部被毁。第四,他们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以前她的生活是很安定的,很富足的,是非常有品位的,现在颠沛流离来到了江宁,来到了南京,错认他乡是故乡,那么这样一种颠沛流离的他乡的感觉,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非常敏感的诗人、文学家来讲,那是非常痛苦的。

  宋代有一个人叫周辉,他在笔记杂史《清波杂志》第八卷中记载:

  “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周辉《清波杂志》

  什么意思呢?从这一段的记载里边看得出来,李清照在江宁的时候很不愉快。每次到了下大雪的时候,戴上斗笠,披上蓑衣,登到城楼上去寻觅诗句,实际上就是登到高楼上远望来作诗。每次写了诗之后还要邀请她的丈夫赵明诚一起来唱和,“明诚每苦之也”赵明诚为这个事儿很苦恼。

  为什么呢?我想肯定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毕竟他是江宁知府,有很多的政务要处理,他不可能每次在邀请的时候他都必须得去,他觉得这个时间抽不出来,可能第一很苦恼。第二,就是时间抽出来了,下了大雪了,李清照把诗作出来了,赵明诚能不能和上这个诗,也是一个问题,他才华不及他的夫人,所以这可能也是“苦之”。第三就是说,既没有时间又没有才华来写诗,还要陪着她登到楼上去,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他很理解他夫人这个时候的苦恼,他愿意陪着她登到楼上去,听她读她所写的诗。

  所以历史上的一些材料,我们去理解它的时候,一定要品味它内在的含义,看上去是“每苦之”,如果他压根儿都不去,他苦什么呀?你叫我去,我就不去,是吧,我一个月去一次就行了,一下大雪你就登到那楼上去写诗,又知道我没你写得好,是不是?他说“每苦之”就是说他陪着她去了,他为这个事而感到有点困惑,有点不情愿,但是他还是去了。

  所以我们觉得李清照在大雪天上到江宁的城楼上去写诗,肯定不可能再写那些踏雪寻梅的诗了,家庭和国家的变故在她的思想情感上带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画外音:

  赵明诚能在时局如此动荡、国家如此危难之时,仍然能够悠然地在文物收藏中寻得一番乐趣,除了是由于他终身未变的强烈兴趣所致之外,很大的原因还在于,此时的金国军队,主要还在华北、中原地区,江宁一带尚处于相对平静的一段缓和期。

  如果说家变国仇带给赵明诚的是无奈与困惑的话,对于极富才情的李清照来说,则是痛苦与煎熬。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李清照这位敏感而多才的女词人会有怎样与众不同的感怀呢?

  康震:

  那么,她踏着雪登到城楼上,都写了哪些词句呢?比如这首临江仙,她写道: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李清照《临江仙》

  你不是以为她踏雪寻梅呢吗,她说了,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雪下得越大,我的心情越难过。现在正是江宁的初春时节,我们知道,南方的春天莺飞草长,那是非常美丽的。

  但是春天虽然到了,我们的女诗人并没有觉得青春焕发,反而觉得更加地衰老。

  “人老建康城。”

  回想起以前很多的美好的时光,现在早已经是烟消云散,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试灯”,实际上是说欣赏什么呢?花灯,我看着这个花灯啊,心里边就不高兴,没有这个心思。我看着这个洁白的雪,本来是很洁白的,非常晶莹剔透的雪花,但是我也没有心思去欣赏它。

  那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说你一个江宁知府的官太太,你有什么“人老建康城”的?你不是很青春得意吗?不是很春风得意吗?按道理你不应该心情不好才对,你应该心情非常好,尤其是在元宵花灯的时节。

  那么,这首《临江仙》就是一首表达不平则鸣的作品。

  她说“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春天虽然来到建康城了,可是我却人老在建康城,看来她对建康城的春天一点儿都不感冒,甚至有些埋怨,因为是这座建康城让我衰老。为什么呢?建康城让我衰老的不只是我的容颜,还有我那颗本来很安静的、很恬静的心,为什么这样说呢?都是北方的金人的铁蹄踏碎了我平静的生活。我为什么来到建康城,还不就是因为我在我的家乡生活不下去了,我才到的建康城吗?他为什么能够做建康知府呢?难道不是因为你在北方无法做官了,才去做的建康知府吗?所以目光短浅的人,不关痛痒的人,他才会为这个建康知府而欢欣雀跃。但是对于像李清照这样一个非常敏感、非常敏锐,而且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来讲,无论是建康知府,还是这座春天已经来到的建康城,都只能让她更加地伤心,更加地憔悴,更加地凋零,更加地感到国破家亡的沉痛。

  所以下了雪,让她感到心灵更加地冰冷。以前我们讲过李清照是很喜欢写梅花的,一下雪之后,她就会踏雪寻梅,但现在她找不到梅花,找到的只是已经凋零和衰老的心灵。

  她说“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灯点得越亮,只能照见我憔悴的容颜;雪下得越大,只能让我更加地感到无家可归的寒冷。所以我们说,这一切本来是春天、花灯、晶莹的雪,在原来李清照的眼里都是美好的事物,都是激发她情思的事物,现在全部都成了国破和家亡的标志。

  所以我们说啊,你读李清照的词,你别老就是说优美啊、非常地贴切啊、非常地形象,你得读那个词人背后的心情。李清照的词之所以广为人们所吟诵,广为人们所熟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不但写得很优美,艺术的品位很高,而且在它的背后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内涵,这是一般的二流和三流的作家很难达到的。

  所以我们说,在这首《临江仙》的词里边,她表达了一种不平的鸣声,她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很独特。这个声音,和以前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那个李清照有多么大的差别,而这个差别正是由于国家和社会的变故而造成的。

  画外音: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李清照《临江仙》

  康震:

  那我们现在就要来问一问,在江宁知府这个任上,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故呢?这些巨大的变故给李清照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沉重的感受呢?这就是我们下一集要讲的《雪上加霜》。谢谢!

  下集预告:

  饱受战乱之苦的李清照来到江宁之后,她的身边竟然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之人,带给她极大的痛苦与无奈,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他又究竟做出了什么事情让李清照如此痛苦,而接下来李清照面对的一件足以改变她命运的事情又会是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讲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雪上加霜-A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在大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李清照历经磨难,辗转来到了丈夫赵明诚担任知府的江宁城,家变国仇的焦灼与痛苦让李清照在诗词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那么,身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会以怎样的笔触抒发自己独特的感怀?是含蓄伤感,还是金刚怒目?而在那个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战乱时代,李清照的生活还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的悲欢离合的故事。系列节目《李清照》第六集《雪上加霜》敬请关注。

  康震:

  很多人都说李清照是婉约派的杰出的代表人物,对不对?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定论,认为她不过是一介女子,不过是吟风弄月,不过是儿女情长。殊不知,李清照之所以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能够写下重重的一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不但有婉约之情,而且有雄壮之气。一般给你显示不出来的,她没有到关键的时刻,你看不出她那个金刚怒目的雄壮之气,她不但有雄壮之气,而且有非凡的历史的洞察力。她很有名的一首诗《夏日绝句》,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呢,她简直就是针对杜牧的那首诗而写的,杜牧的诗怎么说的呢?说: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意思是说啥?胜败乃兵家常事,很难预料的,不要因为一次的胜败,就灰心丧气。杜牧特别提到一个词,叫“包羞忍耻”,方为男儿本色,什么叫包羞忍耻,就是说你要象韩信一样,甘受胯下之辱,用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忍得一时的羞辱,小不忍则乱大谋嘛,就是说不要再顾及什么脸面,你只要最后能够取得胜利,取得最后的胜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现在就是逃跑,或者怎么样都无所谓,你依然是英雄。

  李清照不一样,李清照强调的重点是项羽之所以是英雄,就是他虽然有退路,但他不走退路,他是个宁折不弯的人,虽然可以包羞忍耻,但他依然自刎而死,虽然我们说,项羽到底能不能过江东,过了江东会怎么样,不过江东又会怎么样,这要留给历史学家们去精细地考究,去评判,这不是我们的重心,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到底怎样的表现才是英雄。在杜牧看来,什么是英雄呢?能屈能伸,审时度势,善于判断,而且谋划好东山再起,这是英雄;在李清照来看,是士可杀,不可辱,我宁可慷慨悲壮地直面死亡的威胁,也不愿意缩头缩脑地苟且偷生,这是李清照的什么呢,英雄观。

  你现在不能说,是杜牧对,李清照不对,谁对谁错,他们两个这个说法,按道理来讲,平心而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诗歌的气势上来看,李清照的这首诗显然更具有一种雄壮、悲壮的感受。

  画外音: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画外音:

  李清照用她金刚怒目的不平之鸣,展现了一代女词人卓然不群的政治见识。可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她奋笔疾书、在她猛烈抨击当朝懦弱逃窜的时候,在她的身边,却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典型。那么,这个人会是谁,他又做了什么事情,他的贪生怕死,将会给李清照带来怎样的灾难呢?

  康震: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她挚爱的丈夫赵明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宋高宗的建炎三年,即公元的1129年,这时候,赵明诚做江宁知府已经有一年多了,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御营统制官王亦这个人,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御营统制这个官位比江宁知府要低,但是他统御的兵力不归属于江宁知府,而是归朝廷直接统辖的,他要起兵作乱,这对于江宁知府来讲,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所幸的是赵明诚的部下,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到了这个要叛乱的消息,他赶紧就告诉了赵明诚。说来也很巧很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赵明诚已经拿到了调任湖州知州的调令。赵明诚认为,他的逻辑就是,我已经不再是江宁知府,我已经是湖州知州,所以,这里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新任的江宁知府来处置,我已经把这里所有的事情提前等于预支给他了。那怎么办呢?李谟给他报告了以后,他不作为嘛――用我们现在话来讲,他不作为.李谟也没有办法,他面对的现在是湖州知州,我已经不再是你的上司了。李谟果断地采取了措施,他预测叛军所要经过的街巷,设置路障,并且埋伏了兵将。果不其然,当天晚上,叛军在天庆观纵火,企图抢掠整个的市民。由于李谟安排在先,所以没让这些叛军得到什么好处。他们用斧子砍开南门之后,逃出城外,这也就是说,由于防患于未然了,所以没有酿成大祸。

  可是大家想都想不到,李谟做了他应该做的,甚至做了本来应该是上级首长做的工作,这天早上天放亮了他就去向赵明诚汇报昨天晚上的情况,他去一看才发现,赵明诚居然和另外两个江宁府的高级的首长,昨天晚上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如果说当时赵明诚钻了这个文件的空子,表明我已经不再是江宁知府,我是湖州知州,我们说从文件上、程序上、从制度上我们都没法指责他,我们只能说在良心上你很过不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个做高官的应该在这个时候当仁不让的负起责任,毕竟江宁知府新任的还没有到任,如果说这个让我们觉得他的决定很愚蠢的话,那么后边的行为让我们觉得他不但是愚蠢,而且是丑陋,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恶心。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他们三位高官趁着月黑风高、无人察觉的时候,偷偷地把绳索从城墙上扔下去,然后非常笨重地,不那么灵便地在城墙上慢慢地把自己悬放下去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到他们的家人,特别是赵明诚,有没有想到李清照。他那么地热爱自己的文物,他有没有想到那些在他看来比他性命还要重要的文物,如果落入王亦的手中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多亏李谟他提前采取了行动,防患于未然,他要是也被叛军杀了,他的部将、他的军士如果都被叛军杀掉了的话,包括李清照在内的全城百姓就会遭受兵戈之痛。

  画外音:

  赵明诚与李清照,是中国封建时代志同道合、夫唱妇随的模范夫妻。可是,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明诚却做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做出了抛弃爱妻、以求自保这样令人不齿的做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而逃跑之后,赵明诚会有怎样的结局?李清照对自己丈夫的这种丑行又会有怎样的看法呢?

  康震;

  临阵脱逃的赵明诚得到了朝廷的惩罚,被罢免了江宁知府的职务,但是让我们感到非常吃惊一件事儿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从现在能看到的李清照公开发表的诗词文里边,也就是从她现存的诗词文里边,我们却看不到她对于她的丈夫这次临阵脱逃行为的评价或者是意见,再记录他们夫妻两个感情生活经历的,很著名的《金石录后序》里边,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她只是非常客观、冷静甚至是很平静地对这事做了一个陈述。她是这么说的: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赵明诚江宁知府的这个职务在本朝的建炎三年的九月开始担任,那么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建炎四年的三月,就被罢免了。就是这么一段话,或者就说是这么一句话,很客观地就把什么时候做的官,什么时候被罢免,陈述清楚了。这让我们就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呢?因为在前面我们刚才讲了,对像项羽这样一个悲剧的英雄,李清照对他的做法都是非常地赞同,那就更不用说临阵脱逃了。可是我们却看不到李清照的一个评价,在这句话里头我们看不到。在我们的脑海里边李清照是一个爱憎分明,对政局、对时局、特别是对一些坏人坏事,她很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她不是那么一个麻木不仁的、熟视无睹的、冷若冰霜的那样一个人,所以我们觉得在李清照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上,我们在脑海里边就打上了一个很大的问号,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想大体应该有这么四点,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基本的共识。

  第一,李清照本人究竟怎么看她的丈夫赵明诚弃城而逃,置百姓于不顾的这个事实本身.我想,对这个事情本身,朝廷已经主持了正义,把官给你罢了,这就是说朝廷本身的是非观念,正邪观念已经是很明显、很明确的,那么作为李清朝,从小到现在一直都是一个在政治上坚持正义的观念,正直的观念,尤其是她本人的个性,又是嫉恶如仇的这样一种个性,我想在她丈夫赵明诚弃城而逃这件事上,她在主观上的看法,她的评判,如果我们假定她必须要出来表态的话,我想她的态度跟朝廷肯定是一致的。不但是一致的,而且真要是慷慨激昂地发表评论的话,我想她是会斥责这种为她本人、也为很多人所不齿的行为的,这是第一点,在主观上,李清照会保持这样的态度。

  第二,就是为什么她没有提出激烈的批评和反对的意见,我想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们说从内心来讲,她肯定为自己的丈夫做了这样的事情感到很羞耻,但另外一方面我们说,虽然李清照见识卓越,虽然李清照是在她那个时代里头很优秀的女性,但是李清照也超越不了她的时代。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还要在生活上、在家庭上,在各个方面,都要依靠赵明诚。所有这些矛盾,都摆在她的面前,都在她的内心交织着,这就让她感到很矛盾,很痛苦,但又必须怎么样呢,面对现实。你不面对现实又能怎么样呢?

  第三,你还得考虑一个问题,当然错误是赵明诚犯下的,可是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也还包括在现在,夫妻本是一体的。所以我们说,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而言,李清照也不太可能在这件事情上对自己的丈夫穷追猛打,这又不是痛打落水狗对不对?所以她的一个主要的任务和工作还不是对已经犯了错误、已经很消沉、已经很后悔的赵明诚,继续批判、抨击,甚至一棍子打死的问题,而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怎么样能够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雪上加霜-B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抚慰他、安慰他、宽慰他,让他在这个跌倒的地方再站起来,这是第三。

  从第四点来讲,就是赵明诚本人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这就是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就歪。我们知道,从这个“靖康之变”以后,这个南宋的小朝廷从一开始,它对金国所确立的战略方针和原则就是有问题的,它的主导思想一直都是以主和为上,在这种主导思想下,它底下的那些大臣们,哪一个不是在动乱的面前就容易丧失斗志,丧失气节,丧失信心,所以我们就说,大难临头,连皇帝都弃百姓于不顾而逃跑,更何况赵明诚这样一介书生,一介文官呢。所以以上这四点呢,我们大体上,我觉得在李清照为什么没有公开地表达和表示她对丈夫赵明诚这种弃城而逃行为的看法上,我觉得这四点推测大体上还是能站住脚的。

  画外音:

  历经磨难的李清照,最终原谅了丈夫赵明诚,而按照两个人商量的结果,他们准备从此解甲归田,隐居山林,生逢战乱时代,这也不失为躲避战祸的办法。那么,他们真的会从此退隐江湖了吗?两个人还会有怎样出人意料的经历呢?

  康震:

  那罢了官去哪儿呢?夫妻两个人商量好了,也是根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面的记载,她们先到达了安徽的芜湖、当涂,后来又住在池州,就是现在的安徽贵池县,打算从那儿,去江西的赣江之滨居住,那意思就是要退隐,退居了。结果没想到离他的罢免还不到三个月,赵明诚接到圣旨,继续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大家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了,连这种逃跑的人就重新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宋高宗脑子有问题?我们说这里边的原因就非常复杂了,一个很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他的两位兄长在朝廷当中是很有位置的,特别是他其中的一位哥哥担任中书舍人,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我们有理由相信,肯定是两位兄长从中起了推动的作用。再一个,还是那条老理由,当时这样逃窜的官员太多了,如果把他们一一法办,全部把他们罢免回家,那局面怎么维持呢?

  按照宋代的官制的规定,官员去赴任之前,履新之前先要到皇帝那里去觐见,赵明诚就要去建康见赵构。这个建康城真是太有意思了,一开始它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奔丧、避难的地方,又是赵明诚做大官的地方,也是赵明诚留下耻辱的记忆的地方,现在又成为他在那儿跌倒、要在那儿爬起来的地方。我想在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记忆当中,记忆最深刻的城市,除了开封、青州,恐怕就是建康城了。

  那么李清照怎么办呢?赵明诚的安排是李清照暂时在池州安顿下来,等到他面见宋高宗之后,回来接她一起奔赴湖州任职。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赵明诚临走的时候对她千叮咛万嘱咐,惟恐怕她出什么问题,可是最终出问题的不是李清照,恰恰是赵明诚自己。到了七月底,距离他们两个分手还不到一个月,李清照忽然接到了赵明诚的来信,信上说,自己由于一路纵马疾驰,加上七月份的江南地区炎热难耐,我们知道南京城是很著名的大火炉,当时又没有空调,没有制冷的设备,所以遭到大暑,得了疟疾,病倒在了建康城。怎么办?(李清照)连忙乘舟启程,坐船走水路,从池州赶往建康,一个晚上就走了三百里。船开得这么快,也是很危险,但都顾不了那么多了,等到了建康城,果然不出李清照的所料,她这位性子急的丈夫啊,吃了很多的柴胡、黄芩等降温散热的寒性之药,病情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全部转换成痢疾,腹泄不止,应该说这个变故对李清照来说太大了,事实上我们可以想一下,从在淄州的时候,听到京师被攻破的消息,后来又运送文物到南方,她又跟赵明诚在建康相会,后来赵明诚所遭遇的一系列的变故,但是毕竟两个人还在一起。她从来就没有想过说赵明诚有一天会离她而去,所以这个消息对她简直是五雷轰顶、卒不及防,她还在池州等他回来接她呢,现在反而是她来到了重病的丈夫跟前,看前他的生命从自己的眼前一点一点地要消失。这是七月底,到了八月十八号这一天,赵明诚重病不起,曲笔做绝命诗。他对家里的琐事没有做更多的交代,就此撒手而去.

  画外音:

  应该说,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二十八年相知相伴的知音夫妻,就此画上了一个悲痛欲绝的句号,这一年赵明诚不过四十九岁,李清照不过四十六岁,失去了丈夫的李清照将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而她又是否会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哀思呢?

  康震:

  赵明诚去世以后,李清照写自己孤独寂寞生活的作品比较多,但是直接描写失去赵明诚之后的内心的感受的词和诗,其实并不是很多,这大概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长歌当哭,势必在痛定之后。”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地沉浸在悲痛感伤的激烈的情绪当中,他可能很难静下心来,叙写自己这种真实的情怀。那么她的一首《孤雁儿》,就是这为数不多的诗词里边的一篇,这首词很充分地表达出赵明诚刚刚去世不久,李清照的内心世界。这首词是这样的: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早上她一起来呀,太阳已经很高了,这样的写法其实是为了进一步地强调自己一种百无聊赖的心境,没事可干,早上起来那么早干嘛,没事啊。为什么没事呢,就是由于家里边就她一个人很孤独,所以借着日晚,借着日头高,借着“朝眠起”这样的说法衬托她孤独,寂寞,屋子里边很孤单,所以早上即便起来,“说不尽、无佳思。”没有心思,没有心情。

  接着说“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看着香炉里边那个香啊,燃着的那个沈香,断断续续的,什么断断续续呢,快烧完了,那个玉炉啊,那个香炉也慢慢地冷却下来了,冷却下来象什么,就像我的心一样。早上一起来,屋子里边冷冷清清、冰冰凉凉的,就像她的内心。“伴我情怀如水,”这个“情怀如水”,并不是心如止水,而是说像水一样什么呢,寒冷。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不知道什么时候,似乎、仿佛听见窗外传来了古曲《梅花三弄》的声音,笛声。以往她和赵明诚在一起如果听到《梅花三弄》,会很欣喜地想像到一曲吹来,梅花绽放,带来无尽的春色。而现在她听到这个笛曲,听到这个乐调的声音,她就感到心惊胆战,心惊肉跳,同时她也在想,梅花可能也因此受到了惊吓,而不敢绽放了吧。即使是绽放,带来春色,这个春色,这个春意,也不是我的了。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门外头开始下小雨,自己的眼泪也掉下来了。这个古人写词,不能全部做实,是作者为了要表达她内心的这种感触,进行的一种创作式的组合。这是创作,不完全是在写气侯,不是在写天气变化,而且她也不必完全选一个下雨天来写这首词。她刚说了嘛,早上起来,而且梅花开了,满目皆是春色,怎么突然下雨,是心里边下雨,所以她说“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呀。

  以前的时候,自己听箫声、听笛声,是跟赵明诚在一起,以前赏梅花,我们都还记得她写过好几首关于梅花的词,她把这个梅花插在云鬓之间,让她的丈夫看看,到底是她漂亮还是梅花漂亮。现在你就插得满头,都没人看了,所以她用了什么词呢?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现在小楼是空的,箫声吹来,没有人再陪她去听了。那就折一枝梅花吧,既然梅花都开了,象征着春意和春色,就折一枝梅花,又能怎么样呢,也许也能稍稍地安妥一下自己悲伤的心情。所以她说

  “一枝折得”

  折了一枝梅花。以前折这枝梅花,是要插在云鬓间的,现在折了梅花怎么办呢?她想起一个典故来: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陆凯,在江南,他有一个好朋友叫范晔,住在哪儿呢,长安,北方。两个人关系特别好,这个陆凯啊,就折下了一枝梅花,托人寄给在长安的范晔,后来这个典故就用来形容两个人的情意深长。她说什么呢?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人家陆凯跟范晔隔一条江,甚至隔着江,隔着黄河,人家这梅花都能寄去,我就是折一把梅花,人间天上,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我就没处寄去,我打包,我写上地址,我寄去,人家给我退回来,为什么呢,因为心爱的人,已经不在了。没有人,永远都不会有人,收到李清照这一枝孤独的梅花。所以,女性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心灵世界的变化,跟男性写女性不一样,男性写女性,“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一种很外在的。一个男性写女性,他不会想到要把女性完全地用梅花的这种意象统领全篇,不会。所以这首词我们觉得在怀念、追念赵明诚的词里边,非常有典型性,写得非常好。

  画外音: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康震:

  那现在好了,就像李清照说的,他们家的顶梁柱倒了,那她该怎么办。她已经快五十岁了,孤苦伶仃,也没有孩子,谁来照顾她呢?她现在要去哪儿呢?她都不知道下一站要去哪里,这就是我们下一集要讲的《颠沛流离》。谢谢!

  下集预告:

  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故去,一对二十八年相知相伴的神仙眷侣从此劳燕分飞,阴阳相隔,面对诗句动荡的岁月,一位年届天命的孤独女人该怎样生活?赵明诚遗留的金石文物的命运又将怎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讲述一代词宗李清照一段跌宕起伏的生活——李清照之《颠沛流离》。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颠沛流离-A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9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失职而被罢官,他带着负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离开了这个使他屈辱的地方,准备到江西过隐居的生活,谁知,刚到安徽池阳的赵明诚却突然接到宋高宗赵构的诏书,任命他为湖州知州,建炎三年六月,赵明诚离开李清照,赶往建康觐见宋高宗,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是生与死的离别,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故去,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飘落于世间。望着赵明诚遗留下来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该如何处置?安葬了丈夫赵明诚之后,李清照该走向何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在动荡岁月里的一点跌宕起伏的生活。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七集——《颠沛流离》。

  康震:

  上一集我们说赵明诚由于积劳成疾在建康去世了,他这一去世不要紧,把李清照就一个人丢在了纷乱的战火当中,这一年是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四十六岁。那么现在有两个很严酷的现实就摆在了李清照的面前:第一个,就是她现在孤身一人,生活上依靠谁,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这是关系到她自身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赵明诚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一大笔的文物遗产。我们都知道他们夫妻两个集数十年的时间收藏了大批量的文物,那么这批文物现在的数量是多少呢?大概是两万多件古籍图书,还有两千多卷的碑刻金石的拓本和摹本,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这批文物究竟应该怎么样保护,尤其是不能让它落到金国人手里,更不能让它再毁于战火。这就对于李清照来讲是两个很重大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文物,因为当时李清照是住在建康城,而这个时候的建康已经非常地不安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建炎三年的七月份开始,金国的名将金兀术,他率大兵由北而南,他就攻下了建康城。早在七八月份的时候,宋高宗就已经离开了建康,朝着东南沿海一带逃亡了。所以建康城在赵明诚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危在旦夕,对于李清照来讲她个人的安危和文物的安危实际上都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问题是怎么办呢?靠她一个人肯定不行,这时候李清照就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赵明诚的妹夫。这人的姓名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但是我们只要记住他担任的官职就可以,他当时担任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这个人现在在哪儿呢?在洪州,也就是现在江西省的南昌市。他在洪州护卫逃到洪州的隆佑皇太后,这隆佑皇太后是谁呀?是宋哲宗的皇后,宋高宗的伯母。那么她为什么想到了这个妹夫呢?因为在李清照看来,远离建康城的洪州那是比建康要安全得多,也更远离战火。所以她当时做了个决定,就委托赵明诚原来的两位下属把这两万多卷图书古籍,两千多卷的金石碑刻的拓本护送到洪州,交给这个妹夫。她觉得这个文物虽然很宝贵、很多,数量很大,但是一个国防部的副部长,手里有兵权,手下有部队,难道还不能保全这些文物吗?

  她这个打算其实很不错,但是我们说,如果说当初赵明诚把这批宝贵的文物从山东的淄州转运来建康,我们都还记得,是把文物从虎口中夺出来的,这次李清照把这文物送到洪州,就等于把这文物又送到虎口里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当时的金国攻打南宋,它是分兵好几路的,不光是金兀术这一路沿着东南沿海追击宋高宗,这是主力部队。还有一支部队从哪儿打呢?就是沿着湖北向南,这支部队的将军听说隆佑皇太后逃到了洪州,他攻下了湖北的黄州,又攻下了湖北的大冶,然后进兵直逼洪州,就要来活捉这太后,那你说这洪州还能待吗?到了十二月份的时候,洪州就被攻陷了,在此之前,这位妹夫部长早就护送着这个太后离开了洪州向南逃,逃到哪儿呢?黔州,已经快到了现在广东省的北部了,都逃到那么南了。在这种情况下,命都难保了,这部长还有心思、有那精力、有那功夫来保护你这两万多卷、两千多卷吗?这不可能。所以这部分文物数量这么大,这么珍贵,就全部毁于洪州的战火当中。

   画外音:

  在山河破碎、黎民涂炭的岁月里,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带着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孤身一人,四处逃离。随着金兵大举压境,洪州失陷,李清照运往洪州的文物顷刻间在战火中化为乌有。文物的散失对于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这正是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那么,文物的命运尚且如此,李清照的命运又将会怎样呢?

   康震:

  李清照当时送出文物的时候,那文物她还想着比较安全。但是也应该为自己早作打算,我们说了,七、八月份的时候宋高宗就已经跑了,李清照往哪儿跑啊?跟着谁跑比较安全?跟大家说,战乱时代,怎么躲避战乱,怎么逃避战乱,怎么求取安全之地,这真是个学问。李清照这个人比较有政治眼光,也比较有政治头脑,她比较冷静,她没有匆匆忙忙地躲到深山老林去,她也没有找一个什么偏僻的乡村躲起来,没有那样做,她把眼睛盯住谁了?盯住宋高宗了。也就是说她的打算是要跟随着宋高宗的这支中央政府朝廷的逃难队伍一起逃难,这是她当时做的一个决定。

  这我们就觉得有点奇怪了,刚才我们说了金兀术率领主力部队连克数城,打下了建康,接着往南追,他们的目的是什么,第一大目的就是活捉宋高宗,把宋高宗要是再活捉了,那这南宋朝廷是不是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这是玩命地、拚命地、日夜兼程地在追,那一位是日夜兼程地在逃,你想,李清照既然是要躲避战乱的,那她怎么还紧贴着、紧跟着这队伍逃呢?那不是自寻死路吗?这就觉得很奇怪。

  我们现在想起来,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汇集起来做一个综合判断,大体有以下这么两个因素:第一是跟李清照的弟弟有关。我们知道李清照还有一个亲弟弟,叫李迒,李迒现在做什么官呢?他是朝廷里边敕令局的删定官,这是个什么官职啊?就是负责把历朝历代的皇帝的诏书、皇帝的圣旨、皇帝下的一些重要的文告进行对比,进行删改,进行修改,再结合本朝皇帝的文告、诏书、诏命啊进行编纂,把它们编纂起来,编纂成一部书,或者编纂成什么呢?有便于皇帝进行翻阅的一种文书,他做这个工作。这个官并不大,八品,但是我们发现没有,这个官的内容非常厉害,他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一种官之一。所以李迒在宋高宗逃亡的时候,他虽然官不大,但他始终跟随在宋高宗的身边。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没有什么亲人,她又不能跟着人家赵明诚的哥哥在一起逃亡,她只能依靠这个弟弟,这个弟弟正好又在朝廷里边担任很关键的职务,与其在乡间,在深山老林里头东躲西藏,没有安全感,那还不如跟上她的弟弟,我觉得这个是李清照首要的、直接的一个考虑。

  再一个,还是跟文物有关,我们知道,在青州和洪州这两次文物浩劫之后,李清照手里剩下的文物就不多了,她当时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写道,说我剩下这些文物,还有一些是“岿然独存”的,就是说牢牢地,还被我保存的有哪几种文物呢?现在算起来是四种文物。第一种,就是少量的、小篇幅的拓本和摹本,从一些石碑上、石刻上拓下来的摹本,还有刻本。还有一类是什么呢,是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以及南唐时期一些著名文学家的诗文集的手抄本。第三类呀,还有几十轴从汉代到唐代的石刻的副本。最后还有一种是什么呢?很要命的,十几件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有那大的鼎,还有小的鼎。所以这个文物,死死地带在身边,再也不敢交给别人了。

   画外音:

  李清照在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剧痛的同时,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当中。然而,正当李清照怀着对于金兵残暴攻击的担忧和恐惧,带着“岿然独存”的那些文物,追随宋高宗逃窜的方向奔波时,一个令她更加恐惧、痛心的消息传来,这个消息在她丧夫之痛未宁的心灵之上,又撒上了一把盐,令她的精神面临着崩溃,那么这个消息是什么呢?面对李清照的逃难之旅,我们不可理解的是,李清照为什么要拿着这些珍贵之宝,去追随行踪莫定的宋高宗呢?

  康震:

  这里边呀就有一段玄机大家不太了解,就是干嘛李清照就非得拿着这么多珍贵的文物,非得跟上这一趟危险的逃难之旅,路上的颠沛流离咱还放在一边不说,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这个时候啊,朝廷上下突然地冒出来一种传闻,传言哪,什么传言哪,说赵明诚生前将一把珍贵的玉壶献给了金国人。这个罪名比较大,我们知道赵明诚生前是犯过一些错误的,他临危之际弃城而逃,但是我们说弃城而逃,说重了就是渎职罪,玩忽职守罪,你把玉制的宝贵壶上缴给金人,献给金人,这就不是渎职罪,这是什么呢,这是卖国罪。特别是在当时,金国和南宋正处在非常严酷的战争状态的时候,而且这个时候正是金国人压着南宋的军队在打,特别是在追着皇帝的时候,这种言论对于赵明诚和李清照,那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等于两口子收集了半天文物,最后摇身一变,她丈夫变成卖国贼了,那你想,这样一盆子脏水要泼到身上来,那谁也受不了。

  大家就要问了,康老师你说了半天,他到底献还是没献,献了多少啊?就是卖国卖到什么程度,这事真的还是假的?李清照该怎么处理这个事?你想想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得处理多少乱七八糟的事儿。

  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李清照对这个事的前因后果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交代。怎么回事啊?大家还记得,当初赵明诚在建康城重病的时候,快要去世了,这时候突然来了一个人,此人名叫张飞卿,是个学士。这张飞卿说是来探望赵明诚的,来探望的时候,随身就带了一把所谓的玉壶,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9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颠沛流离-B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9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玉雕刻成的壶,让赵明诚给他鉴别鉴别。我们知道赵明诚名气太大了,他应该是宋代数一数二的文物收藏家和鉴定家,鉴别完了之后,张飞卿学士就带着这把玉壶就走了,再也没有联系。

  李清照特别指出,那根本不是玉制的,而是石头制的,至于当时赵明诚跟这位张飞卿怎么说的咱不知道,但李清照后来补记说,这不是玉制的,实际上是一把石壶,用什么做的呢,有一种石头叫珉,这种石头特别像玉,但只是像玉,它还是石头的。那换句话说,即便张飞卿拿着这把假玉壶献给了金国人,那也第一,不是赵明诚献的,所有权也不归这个赵明诚。但是现在这个传言传来传去传成什么了,第一,这壶肯定是赵明诚的。第二,这是一把真正的玉壶,而且你赵明诚收藏的玉壶,那能是低档次的玉壶吗?第三,就是说这玉壶,是赵明诚献给(金人)的。所以这样一来啊,就让李清照非常地惶恐。她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怎么描写她的心情呢,她说啊:

  “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金石录后序》

  这非常矛盾,就是我吓死了,我觉得太恐怖了,因为这个罪名太大了,可是我又不敢去辩白。以她的个性,这个事必须要以一种非常智慧的方式来解决,什么方式,只有一条路可走,你不是说我献了一把玉壶给金国人吗?就说我们是叛国之罪、卖国之贼吗?好,我一不做二不休,我扳不倒葫芦撒不了油,我把我们家(文物)全部都给你献上去,我全部都交给朝廷,我看看你还说我什么?如果你说我献了一把玉壶就是叛国之贼,那我把我们家所有的文物全部都上交,就这四大类,应该说是镇国之宝了,我全交上去,那我算什么,我算不算是精忠报国之人呢?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么多年跟随在自己身边,那是说献就能献的吗?当然从理智上你得这么做,但是在感情上,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就是为什么李清照非得跟着这趟艰难的逃难之旅往下走的原因。

  可是我们知道,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呢,对于一个正在逃命和逃亡的朝廷来讲,还顾得上这些吗?给大家说一个简要的逃亡路线图,就能看出宋高宗当年之狼狈。从建康出发到镇江,现在的江苏镇江,从镇江又到越州,就是现在的绍兴,从越州又赶到明州,就是现在的宁波,从宁波上了舟山岛,这已经入海了,所以这叫“亡命天涯”,是一点都不错的。到了舟山岛上的昌国,乘船又到了台州,从台州的章安镇入海,走海路,一路又逃到了温州,整个你看,从建康画了个大圈。这一路上逃过来,我现在用这么很短的几秒钟时间就把它说完了,要说得简单点就是,他从建康直接逃到了温州,哪那么简单呢,是吧?虽然说李清照要跟着她的弟弟一起走,但绝对没有那么容易。你想,她一个快五十岁的女性,不但身边要带着很多的家用的物件,特别是还有这么大一堆文物,又得照顾自己,又得照顾文物,虽然说她的弟弟也能照顾她,但她弟弟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家人哪,她弟弟是不是还要上班啊,因为她弟弟毕竟这一路上主要的工作不是照顾他姐姐,应该说是主要照顾谁呀,宋高宗啊。你看这儿,一会儿是走海路,海路走完了转陆路,陡路又走不通了,又走海路,整个成了海军陆战队了。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讲,是很艰难的,尤其在古代的交通工具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赶上宋高宗的队伍,把衣物,把被褥全都扔了,不要了,只有一样东西是跳到大海里也不会放手的,就是这些文物。所以我们说,跟随宋高宗逃难的队伍,她的足迹可以说基本上涉及到了苏南地区和浙江的大部分地区,这一路逃亡下来,可真是非常地艰辛,太不容易了。

    画外音: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饱尝战乱流离之苦,她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在那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一个男人都难以承受的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了这个亡国丧夫、心力交瘁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残忍。不管怎么说,李清照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建炎四年四月将她和赵明诚爱情婚姻生活见证的文物进献给了朝廷。那么,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时期,这些文物,是否就得到安全了呢?经过一年多的逃离生活之后,李清照还能够写出那些优美的词句来吗?

  康震:

  时局总算是慢慢地平稳下来,赶紧就把家里头这些文物,刚才说的绝大多数的文物,连同一封为自己辩白的书信,委托人寄到了剡州,也就是现在浙江省的嵊县。可能在剡州这个地方,有朝廷专门负责接收文物的官员。总而言之吧,不管是寄到明州了,还是寄到剡州了,这批文物总算是交出手了,交给朝廷了。她觉得用这样一个实际的行动,也多多少少可以表明,可以表白我和赵明诚是清白的,我们是忠于朝廷的,而且对李清照自己来说,这么大批量的文物交到政府的文物部门手里头,总比老放在自己身边,那还是要放心得多。你要这么想一想,这心理上就平静很多了。这不是放心了吗,这回李清照又错了,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但是这个错误不是她自己主观上,积极主动地去犯的。

  这个计划就是赶不上变化,文物寄到了剡州,做梦都想不到,这个剡州的地方爆发了叛军的暴乱,官军在平叛的过程当中,文物就没影了,找不着了。后来才听说啊,被一个姓李的将军,悉数纳入囊中。但是纳入囊中以后,是什么结果呢?不知道。为什么呢?李清照后来打听到了,姓李的将军不久也死了,文物就随着李将军的死,就再也不知道下落了。

  就是你想想,这事是挺没道理的一个事,就最开始在青州吧,那就是自己在家里边没有及时地把它运往建康,焚于战火,这没什么好说的。你说吸取了教训吧,就运到洪州去,这妹夫国防部副部长在那儿呢,也不成。那就怎么办呢,那就交给朝廷吧,交给朝廷了还不成。所以我们说在一个战乱的国度当中,你要想踏踏实实地放张桌子,桌子上面想踏踏实实地放上一张纸,那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你看上去好像是李清照自已在这儿挺忙的,成天在家里琢磨怎么能够把她和赵明诚这点文物保藏好,可她没想到,整个国家的局势和局面是混乱的。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李清照再次沉痛地写道: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就是那“岿然”的十份里头,现在已经五到六份没了,就是一半儿已经没有了。

  那么我们说,整个这么长的一段时期里头,在她逃亡的生涯当中,颠沛流离的过程当中,李清照不但身心上受到巨大的损害,而且接二连三地丢失了很多文物。我们刚才说了,这些文物就是她和赵明诚生命的见证。这一时期李清照的心境非常地不平静,在她的词里边有突出的反映。她说: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清平乐》

  我们都知道李清照是非常喜欢梅花的,她写了很多咏梅的词和诗。那么在李清照的笔下,这个梅花永远是非常地娇艳,非常地有青春的气息,梅花斗雪嘛,而且非常地饱满。你看她写这个梅花说: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每年下大雪的时候,我都要跟我们家赵明诚去饮酒赏梅。梅花开放了,看着这梅花心都醉了,这时候我们家明诚折下一枝梅花,插在了我的云鬓之间,就在这一瞬间,我的心醉了,我们家明诚看我都看醉了,梅花也醉了,还是说这场大雪让我们都醉了呢?这说不清楚。因为美好的爱情、美好的感情从来都是糊里糊涂,谁也说不清楚的。但是有一点能说清楚,那就是太完美了,太美好了。

  所以这个梅花啊,在李清照的记忆当中,那是她和赵明诚美好生活的一段回忆,是他们爱情和婚姻的象征。可是现在呢,没有了。孤单的我摘下了一朵梅花,却再也没有勇气把它插到我的云鬓里边,只有用自己的手在无意识的时候,轻轻地搓动这个梅花的花瓣,看它在风中慢慢地飘落,飘落到我的衣襟上,就好象我的眼泪飘落到我的衣襟上一样,多么地想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可是美好的时光一去,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画外音: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康震:

  所以我们说这首词,它非常集中地把李清照当时那样一种很绝望的、很孤立无援的、就象那一朵曾经很美好、很娇艳的梅花一样,却不知道要飘零到哪里的这样一种心境,充分地表达出来。

  李清照是个高手,写词的高手。这伟大作家跟不伟大作家、杰出作家和不杰出作家有个很大的区别:小作家写梅花就只写自己,大作家写梅花,不但写了梅花,写了自己,还写了国家。你看这个梅花,你看在海风当中摇曳的梅花,不就像是当时的南宋小朝廷吗?

  所以我们说古典的这个诗词啊,你在读它的时候,不但要品它的味儿,而且还要会它的意。像李清照这样一个遭到了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像她这样一个跟随宋高宗一起逃难的一个女性,像她这样一个从来都是对国家、对社会有着强烈关注度的一个作家来说,她写的一首词里边,不自觉地就会渗透着她对这个国家,对时局的一种感觉。

  她不一定真的在词里边就写,我今天觉得对国家命运我非常忧伤,我非常忧虑,不会这样写。这就好比说,盐到了水里,你喝的时候很咸,但你不会说,你一边喝,一边还看见那个盐在水里,那不会。所以这个意进到诗里边,而有了味儿,就好象盐到了水里,只品其很咸,却不见盐的踪迹。这就是李清照她写词就有这样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那么现在,李清照手里边的文物眼看是越来越少了,后边我们还会再讲,她还会有一个统计数字。这不是个办法呀,一个是我们在开始就讲了,她面临的两大问题,一个是她个人的去向问题、生计问题,第二是文物问题。其实我们发现这两个问题是什么呢,是完全统一在一起的,如果自己没有一个稳定的安身立命之所,那么你的文物也终究会飘零在江湖之上。是不是可以考虑啊,重新组建一个家庭,是不是可以考虑,找一个虽然不像赵明诚那么出色的、但多少比较牢靠的这么一个男性,作为自己家庭里边的一个支柱呢?李清照到底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集所要给大家讲的《再嫁婚变》。谢谢。

   画外音:

  遭遇国破家亡和丧夫之痛的李清照,在杭州遇到了第二任丈夫张汝州,曾经拥有美满姻缘的李清照,为何在年近半百之时却肯轻易再嫁,在仅仅结婚三个月后,李清照又为何冒着入狱的危险,向官府状告自己的丈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晚年再嫁婚变的坎坷经历。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9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嫁婚变-A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26 06: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