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勇敢嗮出我自己的那啥......

[复制链接]

可吟七步诗

 楼主| 发表于 2017-5-20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深人静的时候 发表于 2017-5-20 17:23
剧院发展

具有40年历史的友谊剧院,是一座多功能的现代化娱乐场所,几十年来先后接待过英国皇家芭蕾舞 ...

剧院舞台

台口镜框 14米宽,7.60米高
舞台宽度
以舞台中计量总长 26.7米
舞台深度
大幕线位置至天幕(39号杆)位置 16.86米
大幕线位置至舞台深度 17.70米
台口中最前边沿至舞台最深度 19.90米
乐池
乐池分三块运作
乐池长度(以乐池中量度) 3.86米
乐池三块合并总宽度(以乐池中量度) 15米
乐池至台口高度(最底部) 1.65米
乐池升到第二层至台口高度 1.03米
乐池升至于舞台平台口总宽度 19.95米
舞台高度
舞台地板至舞台棚顶高度 17.10米
舞台地板至一号杆前桥高度 8.35米
舞台地板至左右桥底高度 6.35米
舞台悬挂系统
电动吊杆总数(第三号杆挂电影银幕) 39条
吊杆升至最高度 15.6米
第一号杆升至高度 7.78米
吊杆长度 24米
吊杆载重量 300公斤左右
银灰色大幕(对开式)
大幕使用手摇式操作 长9.5米,宽4.60米
墨绿色边沿幕一侧幕10幅,沿幕5幅 长24米,宽3米
黑色二道幕二幅对开 长8米,宽9米
付台
北付台面积 11.60米×10.50米
南付台面积 10.38米×5.60米
道具出入处
道具出入处在剧院北走廊,走廊宽度3.55米,深度10.95米,高4米,进入走廊后到后台大门,上大平门平台高0.90米,大门宽2.84米,高2.98米
舞台灯光设备
舞台有二道面光
一面光至大幕距离 14米
二面光至大幕距离 19米
调光控制台兰克LBX-125
(调光系统设在楼下观众席后座)
125光路输出
72路单控
24路集控(可分五页)
可控硅灯光回路220路
1-128路负载3KW
129-160路负载4kw
161-220路负载6KW
注明:总回路负载不得超过350KW
聚光灯
2kw 78支 设于一、二道面光、耳光、流动
2Kw 30支 设于一、二道面光、耳光、桥光
柔光灯
2KW 60支 设于柱光 1、6、13、18号杆
云灯(天幕灯)
1.25KW 29支 设于29号杆、地排用作天幕色光
追光灯
LEElortran colorarc2000 2Kw(氙灯)2台
音响设备系统
调音控制台 Soundcrft 8000
32路输入,8路编组输出
MDSONY640 2台
CDGemini CD-9500输出 1台
DATFostex D-5 1台
LDPANASONIC LX-K750 1台
录音卡座TASCAM122MK II 2台
REVOX开卷式录音机 2台
录像机SHARP VC-700 1台
混响器ART DRI 1台
延时器RANE
功率放大器 QSC3800 4台
功率放大器 QSC3500 3台
压缩器SYMETRIX501 6台
SYMETRIX544(8路压缩限幅器) 2台
SYMETRIX528(讯号处理器) 1台
大场EQ microaudio 28 4台
舞台监听 EQ RANE GE27 2台
扬声器EV FM1502(舞台监听) 2台
EVFM1202(舞台监听) 2台
EVDHAIA(高音系列) 8台
EV606(低音系列) 4台
KINTEK(超低音系列) 2台
EVSEVRTY505(设于音响室监听) 2台
回复 使用道具


可吟七步诗

 楼主| 发表于 2017-5-20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深人静的时候 发表于 2017-5-20 17:24
剧院舞台

台口镜框 14米宽,7.60米高

其他

广东省艺术中心设有配套的友谊宾馆、艺术宾馆、商场、食府,为中外演出团体提供一条龙服务。
多年来,友谊剧院与全国各文艺团体建立了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可吟七步诗

 楼主| 发表于 2017-5-20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深人静的时候 发表于 2017-5-20 11:09
《红岩》作者去世享年92岁 出狱后把亲身经历写成书

杨益言(1925.11.18——2017.05.19),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
早年参加革命工作,后被捕囚禁于重庆渣滓洞,出狱后根据其亲身经历写成《红岩》一书。
2017年5月19日10点25分,杨益言逝世,享年92岁。
回复 使用道具


可吟七步诗

 楼主| 发表于 2017-5-20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深人静的时候 发表于 2017-5-20 17:26
杨益言(1925.11.18——2017.05.19),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小说《红 ...

中文名 杨益言
国    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重庆市
出生日期 1925.11.18
逝世日期 2017.05.19
职    业 同济大学
毕业院校 同济大学
代表作品 《红岩》、《在烈火中永生》
回复 使用道具


可吟七步诗

 楼主| 发表于 2017-5-20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深人静的时候 发表于 2017-5-20 17:26
中文名 杨益言
国    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 汉族

人物生平

原籍四川省武胜县,1925年11月18日生于重庆。
1937年起在武胜县初中学习。
1940年到重庆北碚兼善中学读高中。
1944年考取同济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到上海读书。
1948年初因参加反美反蒋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并遭缉捕。被释放后回四川,执教于重庆中国铅笔厂职工夜校。8月被特务逮捕,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集中营。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参加了重庆“一一"二七被难烈士追悼会”和“三"三一惨案纪念会”的筹办工作。
建国初期,为了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罗广斌、杨益言和与他们并肩战斗过的刘德彬三个人共同把他们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切身经历写出来。
从1950年4月起在重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市委工作,先后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1950年7月1日开始在重庆《大众文艺》上发表三人合作的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后华东、华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单行本。
1958年又在《红旗飘飘》上发表了三人合作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础上,罗广斌和杨益言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并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文革”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作者亦备受摧残。罗广斌和杨益言在“文革”爆发后受到残酷迫害,其中作者之一罗广斌于1967年2月含冤去世。“文革”结束后小说重新出版发行。
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
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1980年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
2017年5月19日10点25分,杨益言逝世,享年92岁。
回复 使用道具


可吟七步诗

 楼主| 发表于 2017-5-20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深人静的时候 发表于 2017-5-20 17:27
人物生平

原籍四川省武胜县,1925年11月18日生于重庆。

人物轶事

杨益言1925年生于重庆,抗战时期,同济大学从上海搬到重庆, 他就在其工学院读书。抗战胜利后,他随之迁回上海,不久就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反内战运动。杨益言是上海地下学联机关报的负责人和 “主笔”。“一二·九”运动后,杨益言从复旦辗转回重庆。
到重庆后,杨益言“贼心不死”,不但在重庆进步刊物上发表 《一二·九真相》等文章,而且与重庆大学地下党联系上,准备利用 手头的照片、资料编本书《控诉》。而这时,他已经被秘密“盯”上 了。终于,他写给重庆大学女朋友的信件被扣留了,国民党认定他是 中共从香港派回重庆恢复《挺进报》的,把他逮捕。那是盛夏一个平 平常常的下午,他正独自一人在楼上的小屋里看书,有人敲门,他刚 把门打开,涌进四个人,便装,但有枪。杨益言没有说话,更没有挣 扎,他坦然地下楼。楼下,还有几个全副武装的特务,杨益言唯一没 想到的是抓他这样的书生居然也要动用这么多人。那时他刚刚22岁。
狱中的生活,杨益言只记得坐过老虎凳,人坐在长条凳上,膝盖 处绑着,两手的大拇指分别跟脚拇指捆在一起。有人用小棒不停地敲 脚踝,不停地问,“说不说,你说不说?”不说,便在脚后跟处垫砖 头,一块一块慢慢地加,加到四块,人的膝盖骨便会粉碎,渣滓洞里 就有这样的人。当然也有抗争,像《红岩》中写的开追悼会、绝食等。 再记得的就是罗广斌入狱时,因为他的哥哥是国民党军队司令,大家 都怀疑他是内奸,他关在杨益言隔壁的楼上1号房,同房的28个人都不 理睬他,后来,还是江姐的一句话“我了解他”澄清了他。还记得 1948年春节,监狱里开联欢会,杨益言表演的是拉二胡,罗广斌的节 目是洋派十足的踢踏舞,而“演出”时,他的脚上还带着铁镣……
1949年11月30日解放后,杨益言和罗广斌都分在共青团重庆市委 工作,常常到各处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后来组织上要求整理 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材料,确定由罗和杨执笔创作长篇小说,并严格规 定了主题思想,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写作从1959年开始 到1961年,前后三年。他和罗广斌分住在重庆市委安排的两间平房里, 白天走访革命前辈、看材料,写作经常从傍晚开始,有时写到半夜, 有时写到凌晨,但多数时候都写一个通宵。任务很紧,40万字的长篇, 有时一天要写一万字。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都没有东西吃, 他们算是享受特殊照顾的,每晚每人能分到一个小黑馒头。馒头每天 傍晚时发给他们,杨益言领了就放到一边,不去看它,也努力不去想。 写到下半夜,饿得不行了,便掰一小片,再掰一小片,一个馒头居然 很耐吃。他还记得1960年的冬天,正是写作进入最关键的时候。那年 的天很冷。有时候,凌晨两三点或三四点钟的时候,两人写作都有些 疲倦了,手也冻得有些发白发僵,渐渐拿不住笔了。罗广斌就来敲他 的窗户,腋下夹着稿子,拼命搓着双手,嘴里呵着白白的热气。进来 也不多说什么,就念草稿给杨益言听。其中就有那段有名的文字。江 姐看到她丈夫被害,头颅被挂在城墙上,她强忍悲痛离开,到了后方, 双枪老太婆对她说:“在亲人面前,你就哭出来吧。”那时罗广斌正 写到江姐这个形象,几乎不能自拔。他写到后来江姐入狱、受刑,临 刑前绣红旗,抱着“监狱之花”说:“孩子,你快长大吧。……”我听杨益言老人清晰而流利地背诵大段《红岩》,惊异地忘了笔录。我 无法想象他的生命浸透在《红岩》里有多深,他已经86岁高龄,而《红岩》写作成书已经50多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可吟七步诗

 楼主| 发表于 2017-5-20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深人静的时候 发表于 2017-5-20 17:28
人物轶事

杨益言1925年生于重庆,抗战时期,同济大学从上海搬到重庆, 他就在其工学院读书。抗战胜利 ...

中国经典革命小说《红岩》作者杨益言去世


2017-05-19 20:26: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原标题:中国经典革命小说《红岩》作者杨益言去世)


中新社重庆5月19日电 (记者 钟旖)记者19日从重庆市作家协会获悉,中国经典革命小说《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于当日10时25分在重庆与世长辞,享年92岁。




杨益言,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协荣誉主席。他1925年11月18日生于重庆,早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被捕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

杨益言在狱中结识了《红岩》的另一作者罗广斌,出狱后根据其亲身经历写成《红岩》一书。罗广斌已于1967年离世。

长篇小说《红岩》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红色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

据了解,该书1961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至今已重印113次,再版两次,印数超过一千万册。(完)

(原标题:中国经典革命小说《红岩》作者杨益言去世)


回复 使用道具


可吟七步诗

 楼主| 发表于 2017-5-20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深人静的时候 发表于 2017-5-20 17:30
中国经典革命小说《红岩》作者杨益言去世

《红岩》作者杨益言去世 女儿回忆:小时候不知父亲是作家


2017-05-19 15:41:31 来源: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重庆)

(原标题:《红岩》作者杨益言去世 女儿回忆:小时候不知父亲是作家)

杨益言生前接受重庆晨报记者采访。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高科 摄(资料图片)


据重庆晚报消息,今日(19日)10点25分,《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逝世,享年92岁。追悼会暂定在江南殡仪馆举行。记者从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川、重庆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辛华处证实了该消息,且陈川表示,随后他们将会发布讣告。

杨益言,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早年参加革命工作,后被捕囚禁于重庆渣滓洞,出狱后根据其亲身经历写成《红岩》一书。

小说《红岩》已走过50个春夏秋冬,印数超过千万册,成为了中国最畅销的小说。《红岩》不仅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更是成为了重庆的城市文化符号。杨益言是《红岩》的作者之一,由于身体原因,他已经不能接受媒体的采访。

杨益言和小女儿杨小谊


杨小谊是杨益言的小女儿,也是跟杨益言在一起生活时间最长的女儿,2012年,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曾采访了杨小谊,听她讲述女儿眼中的父亲。


回复 使用道具


可吟七步诗

 楼主| 发表于 2017-5-20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深人静的时候 发表于 2017-5-20 17:32
《红岩》作者杨益言去世 女儿回忆:小时候不知父亲是作家

小时候不知父亲是作家


提到杨益言就不能不提小说《红岩》,杨小谊说:“我小时候根本不知道父亲是作家,父亲也没给我讲过任何关于他在渣滓洞的那段经历和跟《红岩》创作有关的任何事情。”

杨益言


杨小谊第一次知道《红岩》跟父亲有关,是在她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一本《红岩》,让我回去找父亲在上面签名,那时我才知道父亲是《红岩》的作者之一。”随后,杨小谊所在的学校邀请杨益言去作报告,杨小谊第一次听父亲讲跟《红岩》有关的故事。当小时候的杨小谊知道了父亲“坐过牢”,好奇的问父亲,而杨益言却用一句“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就简单的回答了。“我所知道的关于父亲和《红岩》的故事跟大家一样多,父亲从未单独再给我讲过,到现在都如此。”


当杨小谊姐妹都知道《红岩》这部著名小说是父亲创作的后,杨益言却告诉她们,“任何时候都不准打着他或者《红岩》的招牌为自己行方便。”


回复 使用道具


可吟七步诗

 楼主| 发表于 2017-5-20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深人静的时候 发表于 2017-5-20 17:32
小时候不知父亲是作家
提到杨益言就不能不提小说《红岩》,杨小谊说:“我小时候根本不知道父亲是作家, ...

从未听过父亲抱怨


虽然没有看到父亲创作《红岩》时的情景,但杨益言2000年创作一部关于三峡移民的作品时的情形,给杨小谊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有关部门计划制作一部关于三峡移民的影视剧,便把创作剧本的任务交给了杨益言。杨小谊介绍,当时父亲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了,但接到这个任务后,杨益言还是多次深入库区实地采访。

杨益言(左)和评论家阎钢在一起


为了安心创作,杨益言最长的一次7天没有回家。当杨小谊看到父亲时,因为长时间坐着写作,杨益言的双脚都已经完全肿了。“父亲现在的病就是因为当时长时间大强度的工作留下的,但父亲对此却没有一句抱怨。”因为过度劳累,杨益言终于在创作过程中病倒住院了,但当他知道有一次重要的剧本讨论会时,他拔掉了输液的针头,要求马上出院。


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杨小谊最大的感受就是:“从不抱怨”、“从不说教”、“身体力行”。在杨小谊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很忙,只有“晚饭时间才能跟父亲在一起”。而杨益言在女儿们的心中极具威信,因为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看到父亲都做的这么好,我们自己也就受到了正面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7-7 15: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